苏宁再次改名背后的野心
2018-01-16 02:14:0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  中国的大企业中最喜欢改名的可能要数苏宁,不到五年,两次改名,目的何在?其背后隐藏着什么野心?

  一,不到五年,两次改名

  大家对苏宁最熟悉的名字叫“苏宁电器”。2005年苏宁成立了B2C业务部门,电子商务被正式纳入苏宁的业务范畴。当时,苏宁电子商务的业务依然是电器为主,2009年苏宁电器网上商城升级为“苏宁易购”。

  苏宁的网上商城苏宁易购试运营一年后2010年2月1日,“苏宁易购”正式对外发布上线。但彼时,线上叫“苏宁易购”,线下叫“苏宁电器”。

  2013年2月,苏宁发布公告称,基于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、全品类经营、开放平台服务的业务形态,将公司名称变更为“苏宁云商”,这是集团公司第一次改名。

  在随后的几年发展中,苏宁逐渐形成了苏宁易购、苏宁金融、苏宁置业、苏宁文创、苏宁体育、苏宁投资六大产业板块。

  近日,苏宁云商发布公告,称计划将公司名称改为“苏宁易购”,即该公司名称将变为“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”,这是不到五年来的第二次改名。

  在改名的同时,张近东宣布,在原有六大产业基础上,提升物流和科技产业的战略地位,形成以苏宁易购、苏宁物流、苏宁金融、苏宁科技、苏宁置业、苏宁文创、苏宁体育、苏宁投资八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。

  二,物流与科技被突出

  很明显,苏宁集团公司在改名“苏宁易购”的同时,物流与科技两个板块被苏宁加以突出。

  关于苏宁物流,已被苏宁升级为集团产业板块独立运作,张近东指出要在人员保障、基地储备、网点支撑、合作伙伴协同等方面提前储备,向着未来三年一千万平方米的仓储面积、五年成为最大消费品仓储服务商的目标来发展。

  这里所谓“成为最大消费品仓储服务商”的目标不可谓不宏大,口气不可谓不大,等下在后面的“野心”里再提。

  关于苏宁科技,除了苏宁在信息化积淀之后,结合新时代“开放、共融”的发展思路,想进一步推动企业能力的社会化输出之外,背后应该是直接为其“智慧零售”概念做好技术铺垫。

  2016年前后,马云及雷军纷纷提出“新零售”概念,刘强东也提出“无界零售”,当时苏宁就不甘落后,也提出了“智慧零售”,并号称“线上线下多渠道、多业态统一的全场景互联网零售形态,可以满足消费者随时、随地、个性化、场景化的购物需求”。

  然而,不论是新零售还是智慧智慧零售,都离不开高效率物流与高科技的支撑。因此,苏宁突出物流与科技无疑是为其“智慧零售”做好基础工作。如果没有“物流”与“科技”的左膀右臂,“智慧零售”谈何容易?

  三,PK生态,野心外露

  笔者曾经提出过,但凡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,必然会上升到生态的层面,不论是阿里、腾讯,还是小米、京东,都在营造生态,甚至连董明珠的格力也已经开始朝生态在迈进。

  其实,我在与赵旭隆去年初撰写《智能营销》一书时就用了副标题“数字生态下的营销革命”。的确,生态对大企业显得越来越重要。

  苏宁将六大板块拓展为八大板块,本身就是其“生态圈”的完善。毋庸置疑,苏宁要想与阿里及京东抗衡,必须同时与二者的生态圈抗衡。

  若进一步看,苏宁在形成自己相对小一些的生态的同时,还与阿里的大生态结合在一起。实际上,股份互持、战略联姻的阿里和苏宁基本是“一家人”,这样,苏宁一个主要的强劲对手就是京东。

  由于京东的背后是腾讯,那么这场表面上的三方PK实际上两大阵营的PK,即“阿里+苏宁”与“腾讯+京东”的PK。

  当然,苏宁在与阿里联姻的同时,估计张近东暗地里应该还是想打造苏宁自己的生态,避免与阿里合作出现问题时可以有退路。

  总体上,苏宁这次改名比五年前的改名风险要小了许多,当时除了改名,业务与收入构成有许多大的变化,而这次改名是其转型基本成功后的再上台阶。

  据说,张近东自己也说:“企业间的竞争,表面看是单个企业的竞争,背后实际上是大生态系统的对垒”。也许我们两个东东不谋而合。

  总之,苏宁这次改名并突出物流与科技,其背后是为了张近东的苏宁的智慧零售及生态系统的完善,并想成为“最大消费品仓储服务商”。

  如果说张近东还有什么更大的野心,可能不能公开……也许是,自身强大到哪一天可以不与阿里联姻……​


作者:陈永东,新媒体跨界研究与实践者,横跨新媒体创意、新媒体传播、新媒体营销、新媒体艺术及新媒体技术等领域,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,中国商业广告协会(CAAC)数字营销研究中心研究员,2008年中国十大IT博主,2015年、2016年微博V影响力科技评论大V,知名新媒体评论人。出版《企业微博营销》、《赢在新媒体思维》及《智能营销》等著作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